快递涨价冲击波:供应链金融如何纾解电商与物流之困?
8月以来,广东快递底价整体上调0.4元/票,义乌更早启动的涨价机制已让单票价格突破1.2元。这场由政策引导的 “反内卷” 涨价,像一块巨石投入供应链的湖面,既让挣扎在盈亏线上的快递企业看到喘息希望,也让依赖低价快递生存的中小电商陷入成本困局。当价格战的硝烟暂歇,供应链金融能否成为疏通电商与物流资金堵点的关键纽带?
价格战终结,成本压力陡增
这场席卷广东的涨价潮并非孤立事件。在广东之前,快递重镇浙江义乌已于7月下旬启动涨价机制,快递底价从1.1元涨至1.2元。政策驱动的“反内卷”行动正从局部向全国蔓延。
国家邮政局7月先后召开党组会议及快递企业座谈会,旗帜鲜明反对“内卷式”竞争,要求加强行业监管,完善市场规则。这标志着长达十余年的快递价格战正式进入终结倒计时,与此同时,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成本压力徒增:
电商企业成本上升:快递费用在电商企业的运营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。快递涨价直接导致电商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加,对于利润空间本就较小的中小电商企业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以广东汕头做母婴电商的一名商家来说,每单快递费涨0.4元,按其销售体量,一个月就要多支出近万元,这使得电商企业在价格竞争中面临更大的压力。
物流企业压力加剧:对于物流企业而言,快递涨价意味着运输成本的上升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物流企业难以将成本完全转嫁给客户,导致自身利润空间被压缩。一些加盟商甚至面临亏损的风险,如广东某快递加盟网点的负责人所述,其区域快递量虽大,但人员成本、油费等上涨,派费还往下走,再加上可能的罚款,“不亏就不错了”。
服务质量面临挑战:快递行业长期的价格战导致服务质量下降,如暴力分拣、投递速度慢、快递丢失等问题频发。此次涨价虽有望缓解部分压力,但如果资金不能有效投入到服务提升中,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改善,将进一步影响消费者体验和企业信誉。
供应链金融纾解电商与物流之困
快递涨价的成本最终由谁承担?这个问题的答案,决定着供应链的重构方向。当电商与物流企业在成本博弈中僵持时,供应链金融正在搭建新的利益平衡机制。
应收账款融资:电商企业可以将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,提前获得资金,以缓解快递涨价带来的资金压力。金融机构通过对电商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审核和评估,为其提供融资支持。例如,一家月销售额较高的电商企业,凭借其稳定的应收账款,向银行申请应收账款融资,成功获得了资金,用于支付上涨的快递费用,确保了企业的正常运营。
仓单质押融资:物流企业可以将库存货物作为质押物,向金融机构申请仓单质押贷款。金融机构根据库存货物的价值和市场行情,为物流企业发放一定比例的贷款。以一家拥有大量库存的物流公司为例,其将仓库中的货物仓单质押给金融机构,获得了资金用于支付运输成本和员工工资,保证了物流服务的连续性。
预付账款融资:电商企业可以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,凭借供应商的信用,向金融机构申请预付账款融资。金融机构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,电商企业在收到货物后,再按照约定的方式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。这种方式有助于电商企业在快递涨价的情况下,提前锁定货源和价格,降低采购成本,提高竞争力。
更具创新性的是 “订单融资 + 运费代付” 模式,允许商家用未完成配送的订单向金融机构质押,由金融机构直接向快递公司垫付运费,待订单完成后从回款中扣除。 这种闭环操作既避免了商家挪用资金,又确保了快递公司的运费及时到账,在广州、深圳等地的 3C 数码商家中普及率已达 30%。
协同机制,构建韧性供应链生态
解决当前困境需要多方协同创新。
信息孤岛问题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。金融机构需要更全面、实时的物流数据和交易信息进行风险评估,而电商平台和快递企业往往各自为政。
华瑞银行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——通过与货运物流、电商平台等“强数据场景”深度合作,实现了对小微供应商经营状况的精准评估。这种基于场景数据的风控模式,为服务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80%以上“非核心直接供应商”提供了可能。
长远来看,快递涨价或许是供应链价值重估的起点。当物流不再是 “赔本赚吆喝” 的引流工具,而是通过供应链金融实现 “服务溢价 - 合理利润 - 再投入升级” 的良性循环,电商与物流的关系将从 “零和博弈” 转向 “共生共赢”。正如中国物流学会研究员解筱文所言:“供应链金融的终极价值,不是帮企业熬过涨价阵痛,而是让每个环节都能在合理利润空间内持续创造价值。”
这场由快递涨价引发的冲击波,正在倒逼供应链各方重新审视资金流、物流与商流的关系。当供应链金融的活水真正渗透到毛细血管,或许我们能看到一个告别 “8 毛发全国” 的浮躁,回归 “一分价钱一分服务” 的理性市场 —— 这既是电商与物流企业的生存之道,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